姜国祥:东姜往事忆党恩(图)

来源:科尔沁区图书馆

采访时间:2021年7月8日

初稿时间:2021年12月18日

定稿时间:2022年12月2日

采访地点:《科尔沁记忆》拍摄现场

人物介绍:姜国祥,东姜村村民。在东姜村成立100周年之际,姜国祥将东姜村解放前后的变迁,编撰成《东姜往事》这本书册,全书共23章,近8万字。无偿地赠送给广大的党员、干部和村民,让人民群众了解自己的家乡,在全镇引起强烈反响,掀起一股读书“热”。

姜国祥(左)接受科尔沁区图书馆副馆长王艳萍(右)采访(图1)

王艳萍:朋友们,大家好!今天是2021年7月8日,这里是科尔沁区图书馆“百年大党·百年家史”科尔沁全民阅读分享会的录制现场。今天接受我们采访的是科尔沁区清河镇东姜家窝堡村(以下简称东姜村)村民姜国祥。姜老您好,非常感谢您能参与我们的活动,并接受采访。

一、勤勉务实

王艳萍:首先请您谈谈您的个人经历好吗?

姜国祥:好。我是在1948年出生在清河镇东姜村,原来我们的老家是辽宁省新金县。1931年,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,那时候民不聊生,我父亲就逃荒到通辽,在通辽市最大的买卖家扛活。经过几年的扛活,就挣了一些钱,于1943年搬到东姜村。那时候家里挣了一些钱,买了225亩地,当时经营这些土地,雇用了两个人。结果到1947年土改,我们家被定为地主身份。我是1948年6月26日生人,我1956年就开始上小学,1962年考入通辽县木里图中学,1965年初中毕业。在当时,由于自己的出身不好,政审没合格。其实我在学校表现各方面也都挺好,是品学兼优的一个学生。我就报名回乡参加农业生产。1965年大队党支部书记是刘玉山同志,他对我们这些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进行耐心教育,让我担任毛泽东思想宣传员,配合当时的十几名知识青年。我们组织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,田间地头,一直到“文革”之后。1975年后我做了几年代课老师,当时没有批准我转为民办老师,所以我一直在生产队参加劳动。

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我们生产队进行改革,我们清河乡东姜村在1982年分产到户。当时我受到了大队的委派和群众的选举当选为生活队的副队长。当时我们村各方面生产条件做得比较好,分红比一般的生产队高一些。我们最高的时候能达到一个劳动日1.7元钱。后来1985年,生产队成立乡办企业,我被任命为清河镇牛厂厂长。经营三年以后,由于效益不是那么太好,然后就停下了。我后来一直做蔬菜经营。

到今天为止,我已经参加农业生产56年。在这56年中,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,没有犯太大的错误。所以说我没有由于出身不好,受到什么挫折。我今年74岁了,仍然经营60亩地,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引下发家致富。

东姜村(图2)

另外,我的家庭情况。我兄妹七人,有四个在城里。我的两个姐夫是志愿军战士、解放军战士。我哥哥也是一个共产党员,他退休时是库伦旗交通局副局长,今年已经85岁了。虽然我们家出身不好,但是我们家也有五名共产党员,他们表现都挺好。感谢党这些年对我的关怀。

王艳萍:您当时教书教的什么?

姜国祥:当时我同学是新乡小学校长,来找我,让我去新乡教课。结果大队没同意,然后我给东姜教了一年,代课。

王艳萍:教什么?

姜国祥:教语文、数学。

二、新中国成立前的东姜村

王艳萍:请您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前东姜村的发展历史。

姜国祥:好。几年前我就走访了一位在东姜出生的老人,将近百岁,现在他已经去世了。这个第一手材料只有他知道。他叫刘香甫,1920年的,他是通辽市的一个买卖人。

当时这边都是大荒地,谁占下开荒就归谁。我们东姜这一带占了一千多亩地,结果就引来三户,老赵家、老董家、老宋家。是这三户暂时把东姜村建立起来了。当时战乱,辽宁、山东、河南的难民不断涌向通辽,因为地多。老百姓没有别的办法,只有种地,把租子交给地主,所以就靠这个生活。

1946年时已经发展到三百来口人了。据他说是310口人左右。当时正赶上辽沈战役,解放东北,国民党和解放军在四平、锦州这一带打仗。所以当时共产党已经派地下工作队进行土地改革。当时进驻我们这的工作队是通辽市吕明仁烈士的妻子,她叫丁修。据当时的人讲,她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革命战士,能文能武,手使双枪。所以在清河这一带,她土改进行得很顺利。地主的土地,东姜有三家,一个是老赵家,一个是我们家,一个是老汪家,还有刘香甫的土地全部分掉给农民。当时选举李德珍作为农会的会长,他的爱人师桂琴是一个秘密党员。当时入党是不公开的。他们组织这些农会的干部进行土地改革,把地主的土地和衣服、财产都给老百姓分了。两三个月以后国民党又返回来,配合当地的地主武装又把农会的权夺回了。当时就把农会会长李德珍等人抓起来了,严刑拷打。但是共产党人李德珍会长坚贞不屈。他是一个敢说敢干的农会干部。

李德珍(图3)

师桂琴(右),中共党员,1946年入党,土改中担任农会妇联主任。1950年担任东姜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。1954年调入东北门居委会任主任。在四十多年居委会工作中,获得各种荣誉证书近百个,多次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(图4)

两个月以后共产党解放军又打回来了,之后又重新建立起农会。这时候东北已经基本上解放了。当时刚解放,土地刚分完以后,由于经济上困难,李德珍组织一伙人去辽宁拉脚①挣点钱。当时农会也没有什么资金来源,他们也不挣钱,一心一意给老百姓办事。去了两三个月之后,社会上的闲散人员企图夺取政权,把农会重新组织起来,把会长李德珍排斥在外。等两个月后李德珍回来,进院之后就把李德珍绑起来了,吊到农会屋里锅梁上严刑拷打,诬蔑他贪污腐败。结果李德珍宁死不屈。消息传到大德泉区工作队。当时咱们大德泉区的区委书记叫孙哲。他带队来了,来了以后一进院,见当时的情景,就要把人放了,要进行调查。结果因为这伙人是假农会,所以当时在历史上这一段就是清算与反清算。最终经过工作队这些人的努力,政权又重新回到了真正的农会手中。当时共产党员李德珍和师桂琴他俩是一家子,对党认认真真工作,率领老百姓进行土地改革,把土地又重新分给农民。

1947年6月,有一股解放军的蒙古骑兵三十多人,开到东姜村驻扎。当时这些解放军不住老百姓屋,在柴火垛外面住,住了三天。三天以后,其中一个战士死在柴火垛里了。李德珍会长就组织农会的人把这个战士给埋了。骑兵走以后,1947年6月,震惊中外的通辽地区鼠疫暴发了。以李德珍为首的农会干部,天天组织人,6月到10月,就这四个月,天天人死了以后拉架子用马往外拉,拉到村西的地里埋。当时的情况非常恶劣,因为没有药,就坐家里等死。当时一天有时候四五个人死,有一个姓霍的老头,上午拉别人,下午他就死了。所以这闹得人心惶惶,有些人就不敢拉了。李德珍就号召他父亲李如昌老人还有黄金荣几位老人坚持,连农会干部,天天不干别的,就把死人拉到野外去埋葬。经过四个月吧,到1947年10月,基本结束了。当时一清点,有五户全家死掉了。我反复地核查,一共是129人。唯一现在能记得最清楚的,就是我们村有一个86岁的马有田,他当时12岁,也感染上了,但是没有死。过了几个月之后,集中把散埋的尸体全部挪到其他沟子,挖一个三四米的大坑,把这些尸体全埋在一起,撒上白灰。现在留下来的大人小孩都知道万人坑,但是具体什么情况有些年轻人也不知道。所以说,我就趁这个机会把这个数字写下来给大伙儿看一看。

解放前这一段给我印象最深的这个人,他叫张永,他也是一个农会干部。当时东北有个军阀叫吴督军,具体名字我也记不清了,但是我就听老人讲,他的侄女就嫁到吴家。这个吴督军就在我们东姜给他侄女买下400亩地。这个侄女结婚两年之后得病死了,死后把坟埋在我们家正南一里地,村西头正南。因为当时富人家都有陪葬,有不少金银财宝什么的,埋完之后就让张永他父亲,老张头给看,在坟外面盖个房子。张老头死了以后,那个墓让人盗了一回。我的书里也写了详细情况。最后他这两代人给那小姐看了四年坟。最后解放了,穷苦的农民得到翻身了,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。解放前的情况就是这些。

三、《东姜往事》

王艳萍:姜老,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在您的生涯中,最让您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?

姜国祥: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年困难时期。外派的书记跟当时的共产党员真像毛主席那时候说的,确实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,跟老百姓同甘共苦。党员在老百姓的脑瓜里特别形象。为什么我要写这本书?他们太伟大了。真是像毛主席说的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尤其三年困难时期,那是1959年、1960年、1961年,当时吃太成问题了,我亲身体验了吃糠,米糠,还有苞米叶子熬的淀粉,地里的野菜成为当时我们最好的食物。粮食吃不到,就是发米糠。粮食当时有时候还要往上交,支援国家。一天可能有半斤粮。当时外派一个书记,他就是起早贪黑带领几个党员千方百计地找吃的。地里旱了以后把这个苗铲掉,铲掉以后种菜,好过冬。要不你这一冬天吃什么?到春天好了,春天我们的榆树叶撸了以后可以吃。我吃过的,现在想起来还挺好。让我刻骨铭心的是,为什么老百姓一点怨言没有,对这个党?当时困难了,但是没有怨言,哪有告状的。尤其这些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太高大了。那三年,我那时候十一二岁,这就是亲身经历。

另外,这些人带领老一辈农民,按照毛主席的“八字宪法”,把农业改天换地。1961年,29岁的刘玉山调到东姜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。这个人从小参加儿童团,土改的时候,25岁的他开始当书记。他来以后无论是党风、民风都抓得最好,在我印象当中。在我们家南边有一个南小坨,南小坨两面有400亩盐碱地,当时根本不打粮,种菜长100斤都不到。刘玉山带领党员,带领老百姓,经过三年的苦干,把这400亩地改成现在的高标准试验田了,如今产量都在2000斤左右,都是苞米。

那时候清河的书记是王林书记。这个书记给我们清河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。他是像焦裕禄似的干部,经常下去搞调研,了解民情。所以说在老百姓心中他的形象特别高大。我纳闷,为什么几十年想着他,越想着他越伟大,说人哪没有缺点呢?但是在他们身上,我真没看到缺点。我们清河这一带,当时由于抓清河这个点,我们东姜村在当时各方面,无论民风、村风,还是从经济产量上,在清河都是第一的。所以当时就提出来了通辽县“远学大寨,近学东姜”。确实,这些共产党员干的这些事情,老百姓现在提起来还刻骨铭心。他们的作用太大了。

另外那些党员,包括李诚,还有抗美援朝的任福生,他们回来以后轮流当书记。那些书记两袖清风,乡里来干部,不管谁来,开会都是有什么说什么。当时的干部就是这样,人家是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的,以社为家。任福生是属于抗战老兵,他没有文化,1961年上级安排他到东姜来经营果子园。他经营这个后,公家的东西谁也不能动,所以说在当时真的是模范共产党员。

刘玉山(1932—2008年),中共党员。1961年,29岁的刘玉山担任东姜村党支部书记,一直到1975年调入清河乡任乡党委副书记(图5)

这些党员,我都非常佩服。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组织部部长杨利民还到这来慰问他。任福生这个人我在书中特意写到他,真是像毛主席说的,就是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“务必”,确实是这样。这些共产党员带领群众战天斗地,取得现在这样大好的局面。就像栽树似的,没人栽树能乘凉吗?所以,在我的记忆当中,我印象最深就是这些党员。

这批党员里现在只有一个89岁的老党员活着。我把书拿给这位89岁的老党员一看,他就哭了。我经常劳动,也不打草稿,就利用劳动休息的时间在地里、在手机上写。我就想把东姜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通过我的书让大家看一看。

王艳萍:您这一边干农活,一边写书的精神确实挺难得。

姜国祥:没有打草稿,我这全用手机写,边写边劳动。这边浇地,我就写一段给他发过去,我让我的同学、我的朋友看一看。我说给我指导指导。你看我干了五十多年活,我也没有那么多精力,所以我就写了这点东西。大伙儿的反应还挺好,有不少人来,还有拿钱来的。我说一分钱不能要,这些都是我们的朋友、同学、老师,在东姜的大伙儿赞助去印的小册子。所以说,来了以后我基本上都满足大伙儿的要求了。基本上反应挺好,有些事件,我都找当事人反复核实,我是以最真实的态度去写,有一点虚假的东西我都是不允许的,我秉持这个态度。

我们东姜这些年村风搞得好,我记忆当中,1965年之前,只有一个犯罪的。书记刘玉山对自己要求也严格,不管亲戚朋友,谁犯错误当时就处理,所以被他批评的人现在都赞成他、怀念他。这个人已经去世了,我写的是他是“中流砥柱”。

王艳萍:是什么让您有写《东姜往事》这本书的想法?

姜国祥:本身吧,我出身地主家庭,过去也有很多想法,自己总觉得本应该能考个大学,结果赶上文化大革命了。我最后走上农业的道路,经过这些年,我就总想东姜有这些人,东姜有这些可以写的东西。我想把《东姜往事》打印一人一本,我让大家看看,太教育人了。东姜现在有29个党员,原来那些死去的共产党员,包括我书里的老包头、王成国、李振清、李成、潘国臣、黄秀……

东姜村村民获得丰收(图6)

王艳萍:您不是党员?

姜国祥:我不是党员。但是这次写完书以后,这个89岁老党员他就强烈要求我加入共产党。我说我到任何时候都拥护共产党。我就想把这个让大伙儿看看,老百姓从心里讲感谢共产党。习近平总书记说“人民就是江山”,他说得太深刻了,提得太好了。

王艳萍:在您的记忆中,最值得回忆和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?

姜国祥:从我个人来讲,首先,对党我是热爱的,通过劳动,我有了一个好身体。虽然74岁了,但是我身强力壮,经营60亩地,我还仍然能去打球,锻炼身体。其次,从东姜走出的人里,考上北京大学一个,华中科技大学一个,浙江大学一个,有一个女博士后,在国内挺出名,对国家也有很大贡献。走出去的这些人中,副市长也有,局长也有,没有一个腐败。我们的村风挺好,家风带动村风,他们走出去以后,始终是为党兢兢业业工作,这我觉得挺好。这是千秋万代的事,给我们的后代也做出榜样,年轻人就应该学习这些人。

王艳萍: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,谢谢。

姜国祥:谢谢你们。

附件下载